这两天, 一组名为《Hi!成都》的图片刷爆成都朋友圈,锦里、欧洲中心、太古里、天府新区,从清晨到傍晚,再到深夜,或灯影幢幢、或高楼林立,科幻感的成都跃然纸上。这是成都“新”的表情。
来自山西的90后聂慧征是这组图片的创作者。在此之前,聂慧征从未来过成都,“我知道成都有我喜欢的杂志《科幻世界》,而这座城市又被誉为‘科幻之都’。”在他的想象中,成都人特别喜欢科幻。于是,《科幻世界》大楼进入了《A字桥》里。
成都天府立交桥
今年2月初,聂慧征第一次来到成都。对于来自北方的聂慧征而言,冬天的成都仍带着春意,这让他觉得惬意。接着美食立马吸引了他,火锅的吃法最特别,“我们那里蘸麻酱,这里却没有。但这并不妨碍我爱吃辣。”
就这样,聂慧征开启了他五天的“成都科幻之旅”。“我的人物之所以都背着脸,是因为我是‘旁观者’。”年后,他用十天时间完成了《Hi,成都》,2032年的“科幻版成都”。
火锅之味
不论是《锦里》《太古里》,还是《小酒馆》《廊桥》,聂慧征记录的都是夜下的成都,红色的灯影幢幢,氛围热烈,“我想火锅很能代表成都,所以用了很多这样的颜色,体现那种辣辣的感觉。”
“我的所有创作希望将一个地方最典型、最常见的元素一起放入其中,能让人一下子认出来。”聂慧征采用真实的元素,在现实和想象之间游走。
锦里
“好吃”的聂慧征在锦里逛了两个小时,吃了数不清的小吃。他表示,锦里的街道较窄,建筑挨得近,很饱满,适合放入很多元素。
不过,出人意料的是,他并没有走进他画的锦里书苑,而是去了“锦里一条街茶馆”。很多人坐在外面喝坝坝茶的场景吸引了他。喜欢独处的他顿时坐下来,像一个成都本地人那样喝了近四十分钟的竹叶青。
热闹的“太古里”和文艺的“小酒馆”
“走到玉林路的尽头,坐在小酒馆的门口。”聂慧征非常喜欢赵雷的《成都》。大概出于热情,他在玉林路从下午一直逛到傍晚。“那首歌让我以为小酒馆在一条小巷子中,结果在大路旁边。”
小酒馆
正是沉醉于《成都》这首歌。他没有完全按照实际来刻画小酒馆,而是根据《成都》“孤独”、“伤感”的文艺“氛围”来创作。在他看来,很窄的街道更适合小酒馆的气质,“最初我只画了一个背着吉他的人。”那个人是“赵雷”,在他看来,小酒馆只属于他一个人。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,才加了不少人。“之所以放上‘老成都’三个字,是感觉玉林路最有‘老成都’的韵味。”
而最难画的是他观察用时最少的“太古里”。“实际上很难看出这就是太古里,除了‘朗御’和那只爬楼的大熊猫。”搜集素材时,太古里并不好寻找适合科幻创作的构图,加上事物很多,怎么创作,他纠结了很久,最后还是落脚在“氛围”二字。
太古里
“太古里的‘热闹’是其最大的底色,而且是结合了古代与现代的两种‘热闹’。”孔明灯和灯笼代表“传统”的热闹,电灯则代表了“现代”的热闹。最有趣的要数那只“跳跃着”的大熊猫。这只熊猫并非凭空想象,而是一只曾在太古里某商场做活动时立着的一只“熊猫”。“两只可爱的熊猫行程呼应。更添热闹。”
廊桥上的“老妈兔头”
聂慧征虽然内向,但是说起自己在《廊桥》上的“耍宝”,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。
最初他本想去九眼桥,结果走错到了廊桥,反而爱上了这座桥。“在其他地方,我从来没见过那种桥,上面会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建筑。现代与传统结合得如此巧妙。”
廊桥
他对小酒馆的执念很深,把小酒馆的招牌直接放在屋顶上。此外,“天赋掌柜”、“老妈蹄花”也出现其中。“我见了很多老妈兔头,不敢吃。”老妈兔头对他来说印象实在太深,因而桥上的餐厅被他命名为“老妈兔头”。
带着厚重历史的廊桥,呈现出了“多滋”的味道。在华西大学钟楼上的“成都味道”四个字大概最能体现《廊桥》的主题。
聂慧征特意解释了前景中虚构的划船的人。“那艘船其实是可以自动行驶的,但人却在用手滑动。”虽是先进的仪器,却用最原始的方式操作,这也映照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。
“新”成都的画风
“《欧洲中心》是站在一座桥上拍的素材,我想呈现夕阳下的成都。”为了凸显真实感,他增添了不少细节,要放大图才能看到。“那桥上除了‘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’之外,还有一行字:天气晴:温度21°/13°,空气优。”而时间是2013年,指向未来。
欧洲中心
聂慧征在《天府新区》中也对未来的成都发挥了想象。前景中的“大架子”并不是机械,而是“走道”。“走道”将众多企业联系在一起,人们可以直接从自己的办公楼里走出来子啊空中活动,不用走到地面。这个想象合理有趣,颇具借鉴意义。
锦绣天府塔
天府新区
他对“太阳神鸟”也很喜欢,“那是成都最神秘的印记,浓缩了成都的历史”。在他看来,在城市朝着科幻的发展愈演愈烈的过程中,过往的历史仍然烛照这座城市。
忘不了的杜甫草堂
聂慧征去过很多地方,但他最爱的却是并没画出来的“杜甫草堂”。
这是他第一次去杜甫草堂,一去就爱上了那里。“杜甫草堂特别幽静,跟北方公园很不一样。”草堂虽然不大,但绿意森森,“有种春天的感觉。”那天他一个人去,天零零散散地下着小雨,落在他的身上,走在绿竹旁,小径上,他感到惬意,至今难忘。
绿道
“惬意”是聂慧征用得最多的“词汇”。他画的《绿道》正体现了此意。那个骑单车的人,“或许是学生,或许是上班族,他们通过绿道上班、上学,那是多么惬意的事。”在他看来,那就是他理解的成都人。
在聂慧征看来,任何城市都可以“科幻”,“身处城市中的人们,或多或少都有这种体验,我只是画了出来。”
《Hi!成都》并未脱离实际,它搜集了人们眼中看到的成都元素,将很多常见的事物重新组合,既陌生又熟悉,这些画还原并重新整理了人们的记忆,激活人们的印象,从而引发共鸣。实在地,回想一下我们曾经体验这些事物的情景,它们现在不正以多种组合的方式浮现脑海之中?
而科幻化的形式又将人们的记忆赋予更多的想象,既立足当下,也立足未来,更应对了成都的科幻气质。“科幻”的背后是什么,是想象。如果说,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,那它更是充满想象的都市。
聂慧征最后说,成都景、物、食、人都让他觉得,“成都是一座有‘气息’的城市。我还想再来。”